乔安贤

【观影】《至暗时刻》:最可贵的是勇往直前的勇气

因为我个人对二战有些许的兴趣,因此在微博上看到对人物传记电影的推荐中推荐了《至暗时刻》,于是就顺着网线去找来看了。

我不是一个特别钟情于电影的人,能够让我花钱看的电影不算多,在付费之前,我几乎没有什么挣扎,恐怕这也是我一开始对丘吉尔这位英国首相的些许好奇所致。

影片一开始那纷乱的内阁会议就吸引住了我,不是因为工党那歇斯底里的对张伯伦的指责,而是因为,我觉得议会的混乱不仅仅是议会的纷争,它更映射了那个时期英国社会面对希特勒在欧洲大陆的咄咄逼人时的迷惘、胆怯与恐惧。这里我想说一下张伯伦,直到看完整个电影,我都不认为张伯伦是一个懦夫,工党将情势的恶化归咎于他的身上,更像是一种政治上的攻讦。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反应的正是二战之前那“二十年危机”里英国,甚至欧洲和美国对战争的恐慌与极端排斥。如果说张伯伦有什么过错,那他就是和所有英国人一样,犯了用无底线妥协求取和平的错,犯了纵容法西斯的错。但站在上帝视角的后人,我觉得我除了反思,无力去指责他们,至少在道德上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指责。我们拥有天然的上帝视角,历史早就为我们剧透了二战的结局。但在当时,对德国的恐惧就像梦魇一样萦绕在西方人的心头,他们没有足够的信心战胜希特勒。恐惧成为了吞噬和平的罪魁祸首。

当然,电影的重点并不是张伯伦。我不得不承认西方人在电影中塑造领袖形象的能力的确十分高超,电影中一出场的丘吉尔躺在床上抽烟,吐字不清,脾气暴躁,对着新来的小姑娘大吼大叫,大发脾气,好像一点也不像一个老成持重的政治家。但就是这些塑造,让人觉得丘吉尔夫人在影片中安慰小姑娘的那一个单词“a man”。他是一个人,和所有人一样。

在即将就任首相的时候,夫人对他说:“去做你自己。”

丘吉尔转过身,说:“今天我该做哪个自己?”

我不知道编剧和导演在影片中安排这一句台词究竟出于怎样的目的。但就我的理解,政治家一旦成为被历史舞台上的主角,他就开始失去自我,抽象成一种象征,一个符号,后人用他们的形象去象征他们所想要表达的内容,他们终将成为后人手中的棋子。一个人一旦被历史记住,他将永远不能得到解脱,直到时间将他们最后的一点点影响力也消磨殆尽,而这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所以,如果可以的话,想要求取真正的大自由和解脱,那么,就不要被历史记住。遗忘即解脱。【笑】

“但他看透了希特勒。”

影片中说了丘吉尔在上台之前他的成绩有多糟糕,以致议员对他并没有足够的信任。

“但他看透了希特勒。”仅凭这一点就足够了吗?

足够了,但还不够。

更重要的是,在看透希特勒之后,坚持抵抗的勇气。

哈利法克斯说与希特勒的战争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他们面对着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英国应该和谈去争取英国的独善其身。

国家都是自私的,一如个人。

我不能说哈利法克斯的看法错了,但又确实错了。我想他除了对首相之位的觊觎之外,还是想维护英国的安全的。但他采取了反而会损害英国利益的方式去“维护”。

“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吸取教训?”

绥靖是一个迷梦,一个美好而虚假的和平承诺。丘吉尔被欧洲的大面积溃败击醒,但还是有英国人,不愿从那个迷梦中醒来。

我承认我对站在十字路口的每一个面对未知而毅然选择变革的领导者抱有莫名其妙的深切的同情。因为他们往往腹背受敌,里外不是人,成功未必是卿之攻,失败却一定是公之罪。我欣赏每一个改革者骨血里的勇毅。

丘吉尔也可以算是一位铁血首相,但影片中的丘吉尔也不是铁人,尽管他略显疯癫的执着足矣俘获很多人的支持。我印象很深的是,丘吉尔自言自语咒骂着希特勒,一个人打着伞坐在房顶上,坐在床上,几乎无助地望着自己的夫人。没有人在现实面前可以不低头,哪怕是丘吉尔。争取不到议会多数的支持,他就不得不选择和谈,尽管他知道那是慢性毒药。

国王有一句话很是到位:“一个具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见识的人,就足够做我们的首相。”二战中的英国的坚持确实值得人们给予敬意,在欧洲大陆几乎全面失陷的情况下,英国几乎成了除美国之外,西方最后的堡垒。希特勒曾叫嚣过让丘吉尔投降。但英国在一片狂轰滥炸中支撑了下来。

这就足够了。

影片的最后有一句话,大致意思如此:“没有重大的胜利,也没有致命的失败,最可贵的是勇往直前的勇气。”

人们喜欢或者欣赏某个人,往往是因为一个自己与这个人身上的某些素质相似或者自己恰恰向往但是缺少这种素质。

我对影片中丘吉尔的崇拜,明显属于后者。

我是一个在众人怀疑之中更加容易怀疑自我的人。关键时刻,往往在坚持与否之中犹豫不定。故而,我十分欣赏这种知道自己的判断,明晰自己的目标,并在一片黑暗之中依旧勇往直前的人。

他们就像一群狮子,用利齿把人们脑子里的固有观念撕得粉碎。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拥有勇往直前的勇气。

即使在至暗时刻。


评论(1)

热度(14)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